春季气温回暖,但早晚仍比较冷,昼夜温差明显,多地还可能遭遇“倒春寒”,容易让血管吃不消,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尤其是3—5月,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发期。
低温环境下,人体会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来减少热量散失,致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寒冷还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春季气温起伏属于正常现象,但这可能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剧烈波动, 增加心绞痛、急性心梗及脑卒中的风险。 再加上春季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心血管疾病患
者一旦患病,可发生炎症反应,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者,受血管弹性下降、基础疾病影响,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差,
更需重视“春捂”。 “春捂”应持续至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8℃时。也就是说,大家最好视气温“捂”到清明前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春捂”应持续至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8℃时。也就是说,大家最好视气温“捂”到清明前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需注意,春捂要重点保护颈部、头部、腹部及下肢:下肢循环障碍患者需穿着厚袜或护膝,比如糖尿病患者下肢循环较差,忽视足部保暖易加重末梢神经病变。
头部散热占全身30%,佩戴薄帽可减少热量流失。
腹部保暖有助维持内脏血流稳定,能有效保护胃、脾、肠。颈部受凉易诱发颈动脉痉挛,比如颈动脉狭窄患者颈部受凉,可能因血管痉挛而诱发脑缺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