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笔者走进赣州经开区凤岗镇龙泉村育秧基地,只见一片繁忙景象,广袤的田野间,一片片白色的育秧棚点缀在青绿间,十余名农人正忙碌着平地、摆盘、撒种、添土、搭架、覆膜……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龙泉村育秧基地是凤岗镇最大的育秧基地,分为手工秧育秧基地和工厂化育秧基地两部分,育秧可耕种面积达1400亩。两种育秧方式齐头并进,共同奏响早稻生产的春之序曲。
传统与科技交织,育秧基地里春意浓
在手工秧育秧基地,育秧水田已平整完毕,10余名村民正熟练地进行着摆放秧盘、播撒已出芽的谷物种子、搭建育秧棚、覆盖保温膜等工序。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李立群介绍,手工育秧是相对传统的育秧方式,已有数十年历史。虽然工序繁琐,但培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深受农户欢迎。
“我们聘请的都是经验丰富的村民,他们手法娴熟,效率很高。”李立群告诉笔者,手工秧育秧基地已开工五天,预计在下周一前完成全部育秧工作。届时,这些秧苗将提供给本村及周边8个村的稻田使用,为早稻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与手工秧育秧基地的忙碌景象不同,工厂化育秧基地内则是一片井然有序的机械化作业场景。3月19日,该基地正式启动育秧工作,600亩水稻使用的秧苗将全部采用机械化育秧方式。
笔者在现场看到,工人将育秧基质倒入自动化机械,机器将基质铺满育秧盘,种子均匀地播撒到盘中,再次覆上一层薄薄的基质,淋足水分,通过传送带一盘一盘传送出去。工人只需把秧盘整齐摆放到恒温催芽室中,待出芽后移至育秧大棚,再打开自动化喷淋系统,就可以让秧苗自由生长。
“工厂化育秧效率高、成本低,而且秧苗质量稳定,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插秧。”李立群介绍,工厂化育秧采用流水线作业,每小时可生产数百盘秧苗,是传统手工育秧效率的数十倍。此外,工厂化育秧还能有效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确保秧苗生长整齐一致。
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种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据了解,凤岗镇目前共有7663亩农田,其中不少是高标准农田。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凤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高了农田的抗灾能力,还为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凤岗镇积极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目前,该镇已形成种粮大户承包和村集体承包耕种两种主要模式。
“规模化种植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效率大大提升。”长江村种粮大户刘德沅告诉笔者,他今年承包了180亩农田种植水稻,全部采用机械化育秧和插秧,预计每亩可节省成本80元以上。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稻谷烘干收储需求,有效提高稻谷烘干效率,2024年秋收后,赣州经开区分别在凤岗镇、三江镇等多地建设了粮食烘干中心,集中烘干减少粮食堆积霉变、发芽的可能性,打通了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也降低运输成本和粮食损耗,避免了农户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带动村民增收,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村的育秧基地不仅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还带动了村民增收。”李立群告诉笔者,育秧基地的工人基本都是本村或附近村的村民,他们以打零工的形式,每天可以领取100元一天的酬劳。
“我在这里干了五天了,每天100块钱,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挺好的。”正在手工秧育秧基地忙碌的村民张大姐笑着说道。
在李立群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恒温催芽室。室外,只见一只只大铁皮桶桶内浸泡着密密麻麻的稻谷种子。室内,空调正在运转着,一袋袋浸泡过的种子已然萌出了新芽。
“这些种子已经浸泡了14个小时,现在正在进行催芽。”李立群介绍,恒温催芽室可以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为种子发芽提供最佳环境。经过18小时左右的催芽,种子就会露出白白的嫩芽,然后就可以进行装盘育秧了。
春耕春种正当时,龙泉村育秧基地的繁忙景象只是经开大地春耕生产的一个缩影。随着工厂化育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赣州经开区粮食生产正朝着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