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访问量:

赣州综合保税区,各乡(镇、街道)、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管理处,区直、驻区各部门(单位),区属各国有企业:

经区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同意,现将《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2020623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

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赣州市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2年)》,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努力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要求,按照“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的思路,聚焦市场主体,实施“七大行动”,补齐短板弱项,以改革释放活力,以创新实现倍增,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快“一区三基地”建设,在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当先锋做表率,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二、行动目标

对标“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总体目标,结合我区发展实际,通过三年努力,推动产业集群再壮大、改革开放再深化、营商环境再提升、责任落实再发力,力争实现“一个跨越、两个提升、三个突破”。

(一)“一个跨越”。2019年的基础上,力争到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翻番,实现营业收入超1400亿元。

(二)“两个提升”。一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2022年,力争首位产业集聚度达到80%。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到2022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超60亿元。

(三)“三个突破”。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实现突破。到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达到42%,推动相关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二是“亩产论英雄”实现突破。到2022年,实现亩均投资强度超400万元,亩均营业收入超450万元、亩均利润超35万元。三是综合排名实现突破。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排名中稳中有进,保持在第一梯队。

三、工作举措

(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

1.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强扶优工程,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立龙头企业库及种子企业库,集中力量培育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双首位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形成23家以上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其中超百亿元行业标杆性龙头企业1支持国机智骏汽车、凯马汽车、中电汽车等整车项目做大做强,进一步培育壮大孚能科技、中车生一伦等优势企业,形成龙头整车企业带动、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架构网络。扶持同兴达、立德电子、金信诺电缆、睿宁新材、宝明显示等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名冠微电子、富芯玖旺、长芯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从零散型向集群式发展转变。〔责任单位:区企工局、区汽车办、区电子信息办〕

2.持续突出招大引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区”等活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上市公司、行业100强,制定产业链图、目标企业目录,着力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巩固港台招商,积极拓展日韩等周边国家招商,力争引进一批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和重点外资企业。出台针对引进百亿、“5020”项目专项奖励办法,力争每年引进的“5020”项目中外资项目占比超20%,每年至少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2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确保年度招商引资项目注册、开工、投产、进资率分别达到90%60%30%20%以上。〔责任单位:区招商局、区财政局〕

(二)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3.巩固现有产业链。实行产业链链长制,由区领导领衔担任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首位产业链链长。按照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研发检测+汽车文化”、电子信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半导体+汽车电子”产业链发展思路,全面梳理产业现有企业经营现状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制定产业链“四图”(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挂图作战,巩固现有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做大做优做强全产业链条。加快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化。〔责任单位:区企工局、区汽车办、区电子信息办〕

4.补齐产业链短板。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对“断链”逐一“补链”。支持新能源整车企业加快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实现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能源整车上的应用。引进一批电子信息后端产品企业,补齐区内电子信息产业通信、视听、元器件等细分产业领域不同发展方向的短板。抢抓全球产业链“重构期”,支持园区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大力推进赣州钨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导钨和稀土传统产业向永磁电机、电控和车用稀土轻量化材料等后端领域发力。完善中国(赣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核心载体建设,加快完善赣州综保区跨境电商1210业务。大力引进龙头跨境电商平台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企业提供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优化外贸企业发展软环境。〔责任单位:区招商局、区企工局、区市场监管分局、区税务局、赣州综保区〕

5.布局新兴产业链。抢抓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发展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有产业链深度融合、系统重构。深化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等,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抢占新兴产业发展话语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进一批5G相关产业优势项目。加快推进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争取在高世代TFT-LCD生产线、AM-OLED生产线和柔性显示等新型显示制造项目取得突破。抓住关键基础产业,实现集成电路产品规模化生产。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企业提升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向“制造+服务”转型发展。加快赣州区块链技术产业园建设,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加强与全国金融科技类及区块链园区的互动交流,打造省内区块链示范园、国内一流园区〔责任单位:区经发局、区企工局、区金融局、区招商局、区电子信息办〕

(三)实施平台提质升级行动

6.加快功能性平台建设。实施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三年实现园区资产总额翻番,突破1000亿元。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新九通一平”建设。完善产业生态,实施“工业上楼”计划,推进专业楼宇、标准厂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人才公寓等综合功能性平台建设。加快实施“梧桐树”计划,到2021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成标准厂房入驻率达到100%。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搭建“金融服务融资撮合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城污水处理厂等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应收尽收、稳定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区企工局、区经发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7.搭建产业合作示范平台。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化与广州经开区合作共建,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电子信息智能设备生产基地和离岸孵化器等项目建设。加快赣州综保区跨境电商一体化通关服务平台、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网购保税备货仓储中心、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打造以跨境电商“1210”模式为主的全国性B2B出口、B2B2C进口跨境电商示范区域,努力成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先行示范区。〔责任单位:区经发局、区招商局、赣州综保区〕

(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8.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1家、5家、150家和160家,“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分别达30家、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零突破。〔责任单位:区经发局、区企工局〕

9.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载体5个以上,省级以上创新人才和团队5个以上;实施省级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及科技协同创新体1个以上;组建市级科技研发平台20家,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30%〔责任单位:区经发局、区企工局、区党群部、区市监分局、市科创中心〕

10.深入推动协同创新。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对接融入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充分利用江西理工大学、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资源,争取大湾区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与区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设立研发中心或者成果转化孵化基地。〔责任单位:区经发局〕

(五)实施要素支撑保障行动

1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谋划申报项目,争取地方政府债券、省级各类支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市级培育龙头企业专项资金、“两城两谷两带”产业基金、赣州发展基金、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的支持。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平台公司,推动赣州建控集团主体信用提升至AA+,力争达到AAA;大力开展债务重组,持续开展市场化融资,突破绿色债券、债转股业务,通过市场化业务实现增收。加快工发集团产业发展基金组建,强化基金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确保每年至少实现1家企业上市,力争到2022年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13家,新增股改企业20家。〔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企工局、区经发局、区金融局、赣州建控集团、区工发集团〕

12.提升集约用地水平。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激励引导,继续开展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试点工作,分类制定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措施,研究出台支持工业企业“腾笼换鸟”的政策措施,清理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实施资源要素供给差别化配置政策,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加快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进程,明确准入范围、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指标,确保新增工业用地80%以上按照“标准地+承诺制”方式供应。〔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分局、区企工局、区经发局〕

13.破解人力资源制约。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条及配套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及住房安排、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采取线上招聘、校企对接、中介推介等多种形式缓解企业“用工难”“用工荒”问题,吸引市内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到我区就业。按照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五业”联动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技工培养联盟、发放政府定向培养补助、政府购买培养成果等多种形式,开展定向培训、联合培养,培育一批“赣州工匠”;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引导返乡人员创新创业。〔责任单位:区党群部〕

(六)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行动

14.做大集群规模总量。围绕全市“两城两谷两带”产业布局,继续培育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按照每年30%的增幅,力争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500亿元。加大企业入规力度,力争每年实现工业企业入规60家,到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70家。〔责任单位:区企工局、区招商局、区汽车办、区电子信息办〕

15.实现集群提能升级。抓住国家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时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引进芯片材料设计制造及封测、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生产企业,加快推进在建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按期建成投产。〔责任单位:区企工局、区招商局、区汽车办、区电子信息办〕

(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

16.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承接更多省级、市级下放的审批权限,在享受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创新发展上新台阶。推行入园项目、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图联合图审”“竣工测验合一”“标准地+承诺制”,深化“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跑”改革。加快推动区行政审批局挂牌并实质性运行,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窗口接办件、一把尺子管全程”。提高审批效率,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建立自助政务服务区,实现“园区事园内办结”。“赣服通”分厅功能升级,将涉企服务事项全部接入,确保网上可办率达100%〔责任单位:区企服中心,区自然资源分局、区企工局、区住建局〕

17.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围绕创新发展,收集整理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人才、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的政策,按照系统化集成化的原则,查缺补漏,避免政策“碎片化”,发挥“政策洼地”的集成作用。持续深入开展领导和部门挂点帮扶企业机制,坚持开展企业服务日等活动,限时回应企业诉求,真心实意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树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理念,创新“双随机、一公开”模式,降低企业抽查检查比例,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倒逼政务服务质量。建立营商环境测评指标体系并开展第三方测评。加强法治建设,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区企工局、区经发局、区市场监管分局、区招商局、区企服中心〕

18.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实体经济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用足用好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力争每年降低企业成本递增10%以上。〔牵头单位:区企工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党群部、区经发局、区税务局、区金融局、区市场监管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领导。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会议,研究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推进情况,推动解决重大突出问题,部署阶段性工作计划。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之间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为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责任单位:区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督促落实责任。区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督导机制,密切跟踪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掌握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责任单位:区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深化体制改革。实行档案封存、员额总控、全员聘任、以岗定薪、绩效考核的人事薪酬管理模式,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办法,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优化内设机构大部门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制改革等管理体制和“管委会+公司+基金”“开发区+主题产业园”等运营机制改革试点示范。坚持拉高标杆,争创一流,瞄准国内一流开发区,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经验,开展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综合试点,按照市级部署,研究提出试点示范方案。区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试点示范加强督促指导,及时总结和复制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责任单位:区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强化考核奖惩。受国家、省通报表彰和在全国、全省开发区考评排位靠前或进位较快,以及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在绩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对受国家、省通报批评和排位落后或退位较多,以及改革试点行动迟缓、成效较差的单位和个人在绩效考核中予以扣分。切实增强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鲜明导向,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区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相关文章